“怎樣才能讓孩子學好語文?”時常聽到家長有這樣的疑問,也常聽有人回答說“多讀,多練,多寫”,這固然是個總的方法,但未免太顯模糊。
想做好一件事,需先知道這件事是什么性質(zhì)的事。“怎樣才能”其實涉及到方法論的問題。學習,考試正如戰(zhàn)爭一樣,“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語文是個較為特殊的學科,是個兼具“人文性與工具性”的學科,所謂人文性就是它肩負著較直接的立德樹人的責任,培養(yǎng)人的完整性;所謂工具性則指它是一種日常生活中較重要的交流工具。這個交流就是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語文教育家呂淑湘曾對“語文”一詞作了個生動的解釋,他說語,就是口語,口頭表達;文,就是書面語,書面表達。當然這種解釋不有多么,但卻道出了語文這個學科的學習目標和內(nèi)容。
對于不同的學習階段的學生來說,方法并不完全一樣。
小學低年級,由于年齡較小,識字較少,辨識能力不強,較好采用講故事、復述課文、寫字游戲、背古詩等方式指導學生學習語文,從而激發(fā)學習興趣。
小學中高年級,由于識字量的提升和辨析能力的增強,可以采用書面表達練習、命題作攵、背課文、默寫等方式強化基本功和基礎知識的練習。
初中階段的學生,除了注重較基本的字、詞、句、段的練習以外,還應增強自覺的文體意識,能區(qū)別較常見的文體(這也是義務教育課標的要求),輔以量的課外書的閱讀,進行書面表達前的構(gòu)思練習,學會觀察關心身邊的事物和熱點。
高中要求比較高,在初中的基礎上,要增強綜合分析、理解和表達能力,這就得給學生設定具體的任務目標的同時還要給學生程度的自我發(fā)揮空間,重點訓練學生的語言規(guī)范表達,文學審美鑒賞,思辨能力以及從經(jīng)典學習中得到的文化陶冶。
當然,事無定法,每個階段的學生,都需弄清自己的不足,才能據(jù)此制定恰當?shù)膶W習目標、采用適合的學習方法,做到又知己,又知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