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進入高三后,小李就徹底告別了早睡早起的好習慣,開啟了“夜貓子”模式:雖然每天認真完成學校布置的作業(yè),但他覺得遠遠不夠,還有好多知識點沒復習,好多例題沒做。距離高考不到一年,他認為自己不能休息,不能放松,要用更多時間學習。因此,他每天完成作業(yè)后,會繼續(xù)學習到凌晨一兩點,早上六點起床上學,每天只睡四五個小時。媽媽看著小李越來越重的黑眼圈十分擔心,老師看到課堂上無精打采甚至昏昏欲睡的小李也很焦急。小李也明顯感覺到自己的精神狀態(tài)越來越差,上課注意力難以集中,記憶力變差,情緒波動很大,成績卻不見提升,感到很困惑。
分析
小李的困惑是很多高三生的困惑?!坝脮r間換成績”是很多高三生慣用的備考策略。而導致這種做法的原因主要有兩個:
一是心理層面上,考生對自身實力和復習狀態(tài)不夠自信,因此產生“我應該學習,我不應該休息”和“時間來不及了”等想法,這是典型的“絕對化”和“糟糕至極”的不合理信念。在認知行為療法中,“絕對化”信念是指以自己的意愿為出發(fā)點,對某一事物懷有認為其必定會發(fā)生或不會發(fā)生的信念,它通常與“必須”“應該”這類字眼連在一起。懷有這樣信念的人易陷入情緒困擾。因為客觀事物的發(fā)生、發(fā)展都有規(guī)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霸愀庵翗O”的信念是指一種認為如果一件不好的事發(fā)生了,將是非常可怕、非常糟糕,甚至是一場災難的想法。這將導致個體陷入極端不良的情緒體驗中,如恥辱、自責自罪、焦慮、悲觀、抑郁等。在不合理信念的作用下,小李只能通過壓縮睡眠時間學習緩解焦慮。
二是小李缺乏時間管理和高效學習策略,導致其進入“熬夜學習——白天犯困”的惡性循環(huán),既透支了身體健康,又無法有效提高成績。
支招
小李要改變不合理信念,以良好心態(tài)面對高三學習。認知行為療法中的“替代思維”和“檢驗假設”可幫助小李?!疤娲季S”是指用更靈活、更積極的信念替代原本的信念,小李可嘗試用“我可以休息,休息是為了更好地學習”替換“我應該學習,我不應該休息”。這樣,小李就能更靈活地看待“學習”和“休息”。“檢驗假設”是指通過尋找現實證據證明或否定某種信念。小李可通過梳理學科脈絡和知識點確認自己已掌握的知識,或規(guī)劃高考前的時間,向自己證明:我已經掌握了很多知識點,而且還有很多復習時間。通過不斷練習,小李會漸漸恢復自信,并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節(jié)奏。
高三復習的關鍵不是如何擠出更多時間,而是如何提高單位時間內的利用率,提高學習效率和復習質量。因此,做好時間規(guī)劃并堅決執(zhí)行十分重要。
首先,小李要找到合適的時間模式,這個模式要符合小李自身的作息規(guī)律,保證其有充足時間休息和充沛精力學習,還要符合學校的時間安排,確保自己在校期間處于身體和認知的巔峰狀態(tài)。
其次,小李可使用“時間四象限法”合理規(guī)劃和有效利用學習時間?!皶r間四象限法”是美國管理學家科維提出的時間管理理論,把工作按照重要和緊急兩個不同程度進行了劃分,可分為四個象限:既緊急又重要、重要但不緊急、緊急但不重要、既不緊急也不重要。小李可將所有復習任務和計劃按照四個象限歸類,并按照以下原則完成:優(yōu)先完成重要且緊急的,如在課堂上認真聽講,并逐步將其轉化為重要不緊急,從而減小時間帶來的壓力和焦慮;重要不緊急的要及時計劃并完成,如準備“一?!?;緊急不重要的可采用其他方式解決,如求助父母、老師或同學等;不緊急也不重要的事情,比如休閑類的事,適當做可幫助考生調整心態(tài)和身體,但要注意不可投入過多時間。
此外,科學復習策略也能幫考生提高學習效率。首先,復習時要注意內容的交替,不要長時間復習單一內容,這樣可有效避免大腦長時間使用某一區(qū)域產生疲勞感。例如,文科和理科知識可交替復習,記憶類的習題和論述類的題目可交替完成。其次,學習形式也要靈活多變,保持大腦的興奮性,如圖片和文字并用、聽力和寫作同行等。最后,還要經常鍛煉和保證充足的睡眠。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只有攢夠本錢,考生才有備戰(zhàn)高考的基礎。咨詢熱線:4000296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