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寫文章的人來說,如何讓文章有吸引力和深度是需要深思的一個問題。這里我們也為大家分享一位網友的觀點,各位讀者可以參考一下,吸取經驗!
第一,學習,就是多讀多抄多背。寫文章需要用語言去表現,很多作家都都做了怎樣用語言表現事物并說明道理的示范,故才稱之為作家。多讀要多讀紙質書報雜志才有讀書的作用,發(fā)現優(yōu)美感人的段句才便于勾畫,然后好抄寫下來。準確抄寫文章中的好段佳句做到一字不錯,也是對人的意志和認真態(tài)度的培養(yǎng),而且認真抄寫一遍加深印象便于背誦。試驗表明,準確抄寫三遍較多五遍便可以爛記于一心。過段時間一個月或幾個月再去復習讀背抄件可以成為記憶。人們常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熟讀就是指達到背誦。抄背并非把別人的東西搬到自己的文章中去,而是學習別人的語言風格和寫作方法。
第二,體察,就是觀察和感受。觀察要仔細,才能發(fā)現事物的特點和事件詳細經過。在觀察時要置身于事物中去獲得惑受,有所感動才能準確用積累的詞句去運用。如散步在外,發(fā)現綠油的草地上夾雜著幾株盛開小白花的野胡蘿卜,就會想到可以用點綴這個詞。點綴這個詞就是從抄背的優(yōu)美語言中學到的。
第三,多寫,就是養(yǎng)成習慣把看到的和有感悟的事物寫下來,堅持每天寫,如寫日記。多寫是對積累的書面語的運用,熟能生巧,寫多達三五年必定增強寫作水平。
第四,樸實,就是語言的淺顯易懂和樸實風格。寫文章忘諱假大空堆砌華麗詞語 來表現事物,以為這樣才上品位。蘇聯文學家托爾斯泰在論文學語言中很幽默地說:用華麗詞藻描寫事物就像穿短裙和高跟鞋的女人,跟在犁田的農夫后面跳舞那樣別扭。《毛澤東選集》那么多文章,都是運用大眾易懂的樸實語言,來表達深刻的道理。老舍葉圣陶姚雪垠等大作家都是用樸實的語言細致準確地表現事物來打動讀者的。
至于文章要有深度,并非要有什么理論高度和思想境界,而是用樸實語言把事物寫清楚了就有了深度。例如老舍的《養(yǎng)花》就是真實地寫他怎樣養(yǎng)花的經歷和感受,得出結論:有花有果,有喜有憂,有笑有淚,有香有色,既需勞動,又長見識,這就是養(yǎng)花的樂趣。不勞動連棵花也養(yǎng)不活,這難道不是真理嗎?列夫,托爾斯泰在《窮人》中就用樸實道俗語言細致描寫漁夫的妻子桑娜,在風雨之夜照顧好自己的四個孩子入睡后,出門去看鄰居寡婦西蒙,發(fā)現西蒙己經死了,還把兩個活著的孩子護在懷里,就毫不猶豫地把兩個孩子抱回家,放在自己的孩子旁邊。漁夫回來后發(fā)現多了兩個孩子,桑哪告沂他西蒙死了,漁夫樂意同意撫養(yǎng)。全文沒有一句贊揚的語言,但卻通過細致描寫桑娜漁夫西蒙三個窮人的言行及心里所想,歌頌了穿人善良無私的品質,使文章思想達到了極高的深度。